我們今天需要登月的五個理由

~12 min

最近,我們越來越常聽到各國計劃將人類再次送上月球的消息。此時,一個理性的納稅人可能會想:“為什麽?我們不是已經去過了嗎——還帶回了月壤,插了幾面國旗,甚至打了高爾夫球。這還不夠嗎?我們是不是該直接跳到火星去了?”好吧,以下是為什麽重返月球更有意義的原因。

內容

理由一:月球探索還沒結束——那裏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東西

我們重返月球不僅僅是為了欣賞風景,而是為了獲取月球資源。在深邃的隕石坑和月壤中,月球蘊藏著對太空生活和地球生活都非常有用的東西:

  • 水冰,可以轉化為飲用水、可呼吸的空氣和火箭燃料——無需從地球發射運輸,節省巨大成本;
  • 稀土金屬,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太陽能電池板等設備;
  • 氦-3,一種稀有同位素,可能用于安全、無放射性的核聚變能源。

但在我們真正利用這些資源之前,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表面繪圖,以及弄清楚它們的具體位置和獲取方式。

Space Mining Infographic
太空中可以開采哪些資源?一顆小行星要多少錢?在此信息圖中找到答案!
看看信息圖

難道不能多派些機器人去嗎?

我們已經向月球發射了超過105個機器人航天器,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工作。目前的月球任務,如嫦娥、月船、KPLO 和 LRO,正在持續繪制地圖、掃描和分析月球表面。它們提供了從礦物分布圖到潛在著陸區等寶貴數據。

但即使機器人能力強大,它們也有局限。探測車可以掃描、鑽探和分析,但動作緩慢,依賴預設程序。它們所攜帶的儀器有限,而且不一定能“看到”全局。一名受過訓練的宇航員在地面上可以發現異常、快速決策,並收集最有價值的樣本。在阿波羅時代,我們對月球的探索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刮了下表面”。通過新一代載人月球任務和更先進的工具,我們可以揭示得更多。

理由二:我們可以在月球上建造超大型望遠鏡

如果我們想建造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望遠鏡,月球可能是理想地點,原因如下:

  • 月球的大氣層極其稀薄。這意味著沒有天氣、沒有風、也沒有會使遙遠星光模糊或散射的空氣層——在地球上經常困擾天文學家的問題在月球上根本不存在。
  •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這讓建造大型儀器變得更加容易。
  • 地球充滿了無線電波的“噪音”——來自手機基站、衛星、電視信號,甚至是微波爐。這讓探測深空中最微弱的信號變得困難。而月球背面天然屏蔽了這些幹擾,阻擋了來自地球的電磁噪音,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安靜的射電天文學觀測地點之一

這些獨特條件讓我們有可能建造比任何現有望遠鏡都更大、更清晰、更敏感的設備。

聽起來不錯,但……有什麽用呢?

很簡單:望遠鏡越大,我們就能發現越多。一個位于月球,尤其是月球背面的天文台,可以幫助我們:

  • 探測微弱的系外行星並分析它們的大氣層,尋找生命迹象
  • 深入研究宇宙的“黑暗時代”——在第一批恒星點亮宇宙之前的時期;
  • 利用低頻射電波研究原始氫雲,即構成最早恒星和星系的物質。
Life in the Universe Preview
地球外に生命は存在するのか?私たちの魅力的なインフォグラフィックで可能性を探ってみましょう。科学者たちが他の世界の生命について何を言っているのかをご覧ください!
看看信息圖

哈勃和詹姆斯·韋布望遠鏡不夠嗎?

它們當然很厲害,但也有局限。哈勃望遠鏡繞地球運行,詹姆斯·韋布則繞太陽運行,位于第二拉格朗日點(L2),在那裏可以保持低溫和陰影。但它們依然離地球不遠,仍然會受到地球引力和電磁噪聲的影響。而一個月球上的望遠鏡——尤其是在月背——將更穩定、完全隔絕外界幹擾。這是理想的地點,用于探測來自宇宙最遙遠角落的最微弱信號。

哈勃望遠鏡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而它只是在近地軌道上運作。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在月球上建設下一代天文台,會發現什麽?如果我們想要人類有史以來最清晰、最深遠的太空視角,那張“前排座位票”就在月球表面等著我們。

理由三:下一次登月任務將激勵新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

人們常說,阿波羅計劃點燃了一整代宇航員、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夢想。如今的一些航天專業人士也認同這一點:

  • 艾琳·柯林斯,第一位執行NASA任務的女性飛行員,回憶阿波羅如何影響了她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能在十年內把人送上月球,那當然也能做到A、B和C。”
  • 邁克·馬西米諾,前NASA宇航員,說他小時候看到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漫步後人生軌迹就此改變:“對我來說,宇航員是偶像,甚至比運動員還酷。他們就像搖滾巨星。”
  • 比爾·奈,知名科學傳播者,將自己走上工程師道路歸功于阿波羅任務的啓發:“這並不是我主動選擇的道路,而是因為這項非凡成就讓我看到了這條路的開啓。”

隨著阿耳忒彌斯計劃和即將進行的載人登月任務,我們將首次獲得來自月球表面的高清、近乎實時畫面——這是阿波羅時代所無法企及的。這或許能激發那些從未想過與太空或科學發生聯系的孩子、青少年,甚至成人的興趣。

如果你已經感受到那一絲火花,何不通過我們的《太空第一人》趣味測驗點燃它呢?你可能會驚訝于人類已經達成了多少壯舉——從第一次月球漫步到首個星際航行器。

Sputnik 1 above Earth
使用數學發現的第一顆行星是什麽?請參加這個測驗,了解天文學和太空探索的主要裏程碑!
開始測驗!

可是,被激勵的人們都去哪兒工作呢?

登月任務不僅制造頭條新聞——它們還能催生整個産業鏈。重返月球將帶動對以下領域的巨大需求:

  • 用于自動駕駛車輛和設備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
  • 用于建造居住艙與工具的3D打印和先進材料;
  • 清潔能源技術、太空醫療、生命維持系統等!

這不僅僅是航天機構的事情。這些需求還延伸至大學、初創公司、建築、教育、軟件開發和制造業。隨著人才與機會的激增,還會帶來更重大的影響:一波能徹底改變我們太空與地球生活方式的新技術浪潮。

理由四:下一次登月任務將催生你也能用到的新技術

要把人送上月球——並讓他們在那裏生存下去——這會把科學和工程技術逼到極限。而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會誕生驚人的突破。事實上,我們至今仍在享受阿波羅時代為了解決登月難題而誕生的技術成果。

嗯……我可沒見到什麽太空技術

其實你每天都在用。你手裏的手機就是個例子。許多原本為了登月而研發的技術,早已悄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

  • 掌上電腦,是現代智能手機的祖先;
  • 胰島素泵,源于監測宇航員生命體征的技術;
  • 凍幹食品,如今用于登山、應急、長保質期儲糧等;
  • 阻燃面料,如今被全球消防員廣泛使用;
  • 一種特別的超強隔熱材料,最初為宇航員在太空中保溫而設計,如今應用于建築牆體、核磁共振設備、冬季服裝,甚至你的手機殼中。

太空技術不會“留在太空”——它最終會進入你的口袋、你的家,甚至你的生活中,而你可能從未察覺。而且不只是登月任務。例如在國際空間站測試的空氣和水淨化系統,如今正幫助地球上最缺乏潔淨水的地區改善生活。快來試試我們的國際空間站趣味測驗,看看你對這座漂浮在400公裏高空的“太空實驗室”了解多少!

ISS Test
只有7%的人能夠正確回答此測驗中的所有問題。您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嗎?
開始測驗!

理由五:月球是通往火星的理想“跳板”

月球不是終點,但卻是最聰明的起點。未來的登月任務將幫助我們:

  • 掌握在低重力環境中著陸和起飛的技術;
  • 學會在低重力下生活與工作;
  • 利用移動設備尋找水冰,並將其轉化為飲用水或分解為氫燃料;
  • 建立並補給一個可支持長時間駐留的太空前哨基地。

但為啥不直接去火星?

在我們邁出那一步之前,最好先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積累經驗。火星經常被描繪成人類的未來家園——也許有一天真會實現。但前往火星的挑戰完全不同。它比月球遠200多倍,意味著航程更長、通信延遲,而且一旦出事,無法迅速返回。發射窗口每兩年才一次,宇航員還得在那裏逗留好幾個月。 而月球距離地球僅三天航程——足夠近,可以測試一切系統,也方便在出問題時快速處理。

Mars Quiz Intro
我們的後代或許將生活在火星上。通過這個問答遊戲,一起探索人類未來的家園吧!
開始測驗!

登月常見問題解答

我們什麽時候會重返月球?

第一步已經邁出:NASA的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于2022年11月發射,成功完成了一次無人“獵戶座”飛船繞月飛行並返回地球的25天任務。下一大步是計劃于2026年的阿耳忒彌斯2號,將搭載宇航員進行類似飛行。預計2027年,阿耳忒彌斯3號將實現載人登月,隨後在本十年後期開始建設長期基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也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人類真的打算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嗎?

不完全是殖民地,但確實打算長期駐留。比如,NASA計劃在月球南極附近建設一個永久性基地營。這個前哨站將成為科學實驗室、新技術測試平台,以及未來火星任務的跳板。

為什麽選在月球南極著陸?

NASA之所以選擇月球南極,是因為它是目前最具潛力、也最具科研價值的著陸地點之一。這個區域的一些隕石坑常年不見陽光,已確認存在水冰。這些冰可能是未來任務的關鍵資源,可轉化為飲用水、氧氣,甚至火箭燃料。此外,月球南極在地質方面也是一座“金礦”,對其的探索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曆史及資源利用方式。

1969年的登月是造假嗎?

不是,是真的。這一點有大量的科學、攝影和物理證據支持。當然,陰謀論讀起來倒是挺有趣的。歡迎查看我們關于最常見登月謠言及其科學反駁的文章。

現在月球上有人嗎?

還沒有。上一次人類踏上月球是在1972年,由阿波羅17號宇航員完成。從那以後,所有任務都由機器人執行。

一共有多少人去過月球?

共有12人曾在6次載人任務中登上月球。他們的腳印至今仍在月面——由于月球沒有風和天氣,這些腳印可能會保存上百萬年。哦對了,還有一位“埋葬”在月球上的人。他不是宇航員,但一生夢想成為其中之一。好奇嗎?來看看我們的月球奇趣冷知識圖解

10 Mind-Blowing Moon Facts Infographics preview
月球塵土危險嗎?有沒有人被埋在月球上?請看看這個信息圖,了解有關我們天然衛星的驚人事實。
看看信息圖

為什麽我們今天仍需要登月?結語

我們曾踏上月球,插上國旗,帶回月壤,還在那裏打過高爾夫。但那只是序章。這一次,我們回去不是為了重複曆史,而是為了開創新紀元。在月球上,我們將學會如何脫離地球生活,測試通往火星的關鍵技術,並推動科學發展,超越曾經的夢想。所以,重返月球不是“倒退一步”,而是為了下一次“巨大飛躍”蓄力沖刺。

Trustpi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