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需要登月的五个理由
最近,我们越来越常听到各国计划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的消息。此时,一个理性的纳税人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不是已经去过了吗——还带回了月壤,插了几面国旗,甚至打了高尔夫球。这还不够吗?我们是不是该直接跳到火星去了?”好吧,以下是为什么重返月球更有意义的原因。
内容
- 理由一:月球探索还没结束——那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 理由二: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造超大型望远镜
- 理由三:下一次登月任务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 理由四:下一次登月任务将催生你也能用到的新技术
- 理由五:月球是通往火星的理想“跳板”
- 登月常见问题解答
-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登月?结语
理由一:月球探索还没结束——那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我们重返月球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而是为了获取月球资源。在深邃的陨石坑和月壤中,月球蕴藏着对太空生活和地球生活都非常有用的东西:
- 水冰,可以转化为饮用水、可呼吸的空气和火箭燃料——无需从地球发射运输,节省巨大成本;
- 稀土金属,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等设备;
- 氦-3,一种稀有同位素,可能用于安全、无放射性的核聚变能源。
但在我们真正利用这些资源之前,还需要更多的探索、表面绘图,以及弄清楚它们的具体位置和获取方式。

难道不能多派些机器人去吗?
我们已经向月球发射了超过105个机器人航天器,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工作。目前的月球任务,如嫦娥、月船、KPLO 和 LRO,正在持续绘制地图、扫描和分析月球表面。它们提供了从矿物分布图到潜在着陆区等宝贵数据。
但即使机器人能力强大,它们也有局限。探测车可以扫描、钻探和分析,但动作缓慢,依赖预设程序。它们所携带的仪器有限,而且不一定能“看到”全局。一名受过训练的宇航员在地面上可以发现异常、快速决策,并收集最有价值的样本。在阿波罗时代,我们对月球的探索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刮了下表面”。通过新一代载人月球任务和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可以揭示得更多。
理由二: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造超大型望远镜
如果我们想建造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望远镜,月球可能是理想地点,原因如下:
- 月球的大气层极其稀薄。这意味着没有天气、没有风、也没有会使遥远星光模糊或散射的空气层——在地球上经常困扰天文学家的问题在月球上根本不存在。
-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让建造大型仪器变得更加容易。
- 地球充满了无线电波的“噪音”——来自手机基站、卫星、电视信号,甚至是微波炉。这让探测深空中最微弱的信号变得困难。而月球背面天然屏蔽了这些干扰,阻挡了来自地球的电磁噪音,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安静的射电天文学观测地点之一。
这些独特条件让我们有可能建造比任何现有望远镜都更大、更清晰、更敏感的设备。
听起来不错,但……有什么用呢?
很简单:望远镜越大,我们就能发现越多。一个位于月球,尤其是月球背面的天文台,可以帮助我们:

哈勃和詹姆斯·韦布望远镜不够吗?
它们当然很厉害,但也有局限。哈勃望远镜绕地球运行,詹姆斯·韦布则绕太阳运行,位于第二拉格朗日点(L2),在那里可以保持低温和阴影。但它们依然离地球不远,仍然会受到地球引力和电磁噪声的影响。而一个月球上的望远镜——尤其是在月背——将更稳定、完全隔绝外界干扰。这是理想的地点,用于探测来自宇宙最遥远角落的最微弱信号。
哈勃望远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而它只是在近地轨道上运作。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在月球上建设下一代天文台,会发现什么?如果我们想要人类有史以来最清晰、最深远的太空视角,那张“前排座位票”就在月球表面等着我们。
理由三:下一次登月任务将激励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人们常说,阿波罗计划点燃了一整代宇航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梦想。如今的一些航天专业人士也认同这一点:
- 艾琳·柯林斯,第一位执行NASA任务的女性飞行员,回忆阿波罗如何影响了她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在十年内把人送上月球,那当然也能做到A、B和C。”
- 迈克·马西米诺,前NASA宇航员,说他小时候看到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漫步后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对我来说,宇航员是偶像,甚至比运动员还酷。他们就像摇滚巨星。”
- 比尔·奈,知名科学传播者,将自己走上工程师道路归功于阿波罗任务的启发:“这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道路,而是因为这项非凡成就让我看到了这条路的开启。”
随着阿耳忒弥斯计划和即将进行的载人登月任务,我们将首次获得来自月球表面的高清、近乎实时画面——这是阿波罗时代所无法企及的。这或许能激发那些从未想过与太空或科学发生联系的孩子、青少年,甚至成人的兴趣。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那一丝火花,何不通过我们的《太空第一人》趣味测验点燃它呢?你可能会惊讶于人类已经达成了多少壮举——从第一次月球漫步到首个星际航行器。

可是,被激励的人们都去哪儿工作呢?
登月任务不仅制造头条新闻——它们还能催生整个产业链。重返月球将带动对以下领域的巨大需求:
- 用于自动驾驶车辆和设备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 用于建造居住舱与工具的3D打印和先进材料;
- 清洁能源技术、太空医疗、生命维持系统等!
这不仅仅是航天机构的事情。这些需求还延伸至大学、初创公司、建筑、教育、软件开发和制造业。随着人才与机会的激增,还会带来更重大的影响:一波能彻底改变我们太空与地球生活方式的新技术浪潮。
理由四:下一次登月任务将催生你也能用到的新技术
要把人送上月球——并让他们在那里生存下去——这会把科学和工程技术逼到极限。而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诞生惊人的突破。事实上,我们至今仍在享受阿波罗时代为了解决登月难题而诞生的技术成果。
嗯……我可没见到什么太空技术
其实你每天都在用。你手里的手机就是个例子。许多原本为了登月而研发的技术,早已悄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
- 掌上电脑,是现代智能手机的祖先;
- 胰岛素泵,源于监测宇航员生命体征的技术;
- 冻干食品,如今用于登山、应急、长保质期储粮等;
- 阻燃面料,如今被全球消防员广泛使用;
- 一种特别的超强隔热材料,最初为宇航员在太空中保温而设计,如今应用于建筑墙体、核磁共振设备、冬季服装,甚至你的手机壳中。
太空技术不会“留在太空”——它最终会进入你的口袋、你的家,甚至你的生活中,而你可能从未察觉。而且不只是登月任务。例如在国际空间站测试的空气和水净化系统,如今正帮助地球上最缺乏洁净水的地区改善生活。快来试试我们的国际空间站趣味测验,看看你对这座漂浮在400公里高空的“太空实验室”了解多少!

理由五:月球是通往火星的理想“跳板”
月球不是终点,但却是最聪明的起点。未来的登月任务将帮助我们:
- 掌握在低重力环境中着陆和起飞的技术;
- 学会在低重力下生活与工作;
- 利用移动设备寻找水冰,并将其转化为饮用水或分解为氢燃料;
- 建立并补给一个可支持长时间驻留的太空前哨基地。
但为啥不直接去火星?
在我们迈出那一步之前,最好先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积累经验。火星经常被描绘成人类的未来家园——也许有一天真会实现。但前往火星的挑战完全不同。它比月球远200多倍,意味着航程更长、通信延迟,而且一旦出事,无法迅速返回。发射窗口每两年才一次,宇航员还得在那里逗留好几个月。 而月球距离地球仅三天航程——足够近,可以测试一切系统,也方便在出问题时快速处理。

登月常见问题解答
我们什么时候会重返月球?
第一步已经迈出:NASA的阿耳忒弥斯1号任务于2022年11月发射,成功完成了一次无人“猎户座”飞船绕月飞行并返回地球的25天任务。下一大步是计划于2026年的阿耳忒弥斯2号,将搭载宇航员进行类似飞行。预计2027年,阿耳忒弥斯3号将实现载人登月,随后在本十年后期开始建设长期基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人类真的打算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吗?
不完全是殖民地,但确实打算长期驻留。比如,NASA计划在月球南极附近建设一个永久性基地营。这个前哨站将成为科学实验室、新技术测试平台,以及未来火星任务的跳板。
为什么选在月球南极着陆?
NASA之所以选择月球南极,是因为它是目前最具潜力、也最具科研价值的着陆地点之一。这个区域的一些陨石坑常年不见阳光,已确认存在水冰。这些冰可能是未来任务的关键资源,可转化为饮用水、氧气,甚至火箭燃料。此外,月球南极在地质方面也是一座“金矿”,对其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历史及资源利用方式。
1969年的登月是造假吗?
不是,是真的。这一点有大量的科学、摄影和物理证据支持。当然,阴谋论读起来倒是挺有趣的。欢迎查看我们关于最常见登月谣言及其科学反驳的文章。
现在月球上有人吗?
还没有。上一次人类踏上月球是在1972年,由阿波罗17号宇航员完成。从那以后,所有任务都由机器人执行。
一共有多少人去过月球?
共有12人曾在6次载人任务中登上月球。他们的脚印至今仍在月面——由于月球没有风和天气,这些脚印可能会保存上百万年。哦对了,还有一位“埋葬”在月球上的人。他不是宇航员,但一生梦想成为其中之一。好奇吗?来看看我们的月球奇趣冷知识图解!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登月?结语
我们曾踏上月球,插上国旗,带回月壤,还在那里打过高尔夫。但那只是序章。这一次,我们回去不是为了重复历史,而是为了开创新纪元。在月球上,我们将学会如何脱离地球生活,测试通往火星的关键技术,并推动科学发展,超越曾经的梦想。所以,重返月球不是“倒退一步”,而是为了下一次“巨大飞跃”蓄力冲刺。